9月2日,在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2022智慧醫療高峰論壇”上,北京市老齡辦發布了《北京老齡化發展報告(2021)》)。 2021年底,基于北京老年人口數據,分析了全市人口老齡化形勢和老齡事業發展情況,數據顯示,2021年,北京人口老齡化將進一步深化,常住人口老齡化比例將進一步提升。 60歲及以上人口將首次突破20%,65歲及以上常住人口比例首次突破14%,標志著北京正式進入適度老齡化社會。(數據來源:北京日報,2022.09.03)
老齡化程度的加深不僅是一個社會問題,也與我們每個普通人息息相關。今天就來聊一聊,在中老年社會,我們應該如何應對養老金的挑戰?
01
老齡化持續加深
所謂老齡化,是指一種趨勢,體現在生育率下降、人口平均壽命延長的過程中,導致老年人口比例不斷提高。按照國際慣例,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人口超過10%,或65歲以上人口超過7%時,即進入老齡化社會。其中,60歲以上人口中有10%~20%屬于輕度老齡化,20%~30%屬于中度老齡化,30%以上屬于重度老齡化。(數據來源:央視新聞,2021.05.17)
以此為標準,我國從2000年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根據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北京進入中度老齡化,從2000年到2020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從1.26億增加到2.64億,占比從10.2%上升到18.7%。雖然仍處于輕度老齡化社會,但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數據來源:中國青年網,2021.10.18)
分地區看北京進入中度老齡化,目前遼寧、吉林、黑龍江等13個省份率先進入適度老齡化,其中北京、河北、內蒙古將在2021年首次進入。這些地區不同:一是城市化和工業化起步較早,獨生子女比例大,如東北、上海等;內蒙古; 三是醫療條件和生活條件較好,人均壽命較高,如上海、江蘇。(參考來源:第一財經,2022.09.05)
02
養老金制度面臨壓力
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給養老保障體系帶來了巨大挑戰。小夏在前幾集里也多次給大家介紹過養老金制度的三支柱制度。目前,我國養老金三支柱制度的發展非常不平衡。到2021年底,首個一、二、三大支柱占比分別為55.6%、38.1%、6.3% , 分別。第一支柱是當前養老金的主力軍,但收支壓力比較大,第二支柱覆蓋面太小。從國際養老金制度的經驗來看,大力發展個人養老金制度是大勢所趨。(數據來源:經濟日報,2022.09.01)
為什么迫切需要發展養老金體系的第三支柱?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養老第一支柱即國民基本養老金的壓力不斷加大。由于基本養老金屬于“現收現付制”,退休人員領取的養老金來自在職青年繳納的基本養老保險。久而久之,基本養老金可能會出現“缺口”。到2021年底,我國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接近10.29億,其中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人數4.@ >81億,領取基本養老保險金人數超過2.@ >9億人,老年人口撫養比(老年人口與勞動年齡人口之比)持續上升,社會養老壓力持續加大。(數據來源: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2022.06.12)
03
如何選擇養老產品?
如果把養老體系的三大支柱比作開著“養老”車前行的三兄弟,當“老大”的力量開始減弱時,“老二”和“老三”就必須加大力度,前進。因此,大力發展第三支柱個人養老金成為近年來的重要趨勢。
今年4月,《關于促進個人養老金發展的意見》發布,個人養老金制度正式“發布”。隨之,個人養老理財產品全面開花,養老目標基金、銀行養老理財、商業養老保險應接不暇。儲蓄也將在年內進行試點。公募基金、銀行、保險三大養老產品各有千秋:公募基金優勢在于股權資產配置能力強、增值空間大,銀行理財優勢在于信托優勢其資產管理產品的風險較低,而保險產品則具有額外保障和終身受益的優勢。
近日發布的《中國養老金金融責任發展白皮書》進一步指出,公募基金是我國養老金市場化投資管理的主力軍。公開數據顯示,我國社保基金自成立以來運行良好,年均投資收益率8.51%;2020年社保基金投資收益高達3786.60億元,投資收益率15.84%,起到了保值增值的重要作用的養老金。近年來,公款積極參與養老第三支柱建設,打造“一站式” 養老金投資計劃為投資者從現在到退休通過發行養老金目標基金。(數據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2022.08.26)
提醒:本文件不作為任何法律文件。文件中所表達的所有信息或意見不構成投資、法律、會計或稅務的最終操作建議。我公司對文檔內容的最終操作建議不做任何保證。. 在任何情況下,本公司均不對任何人因使用本資料中的任何內容而造成的任何損失承擔責任。我國的基金運作時間短,不能反映股市發展的各個階段。市場存在風險,入市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