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日本要對軟盤宣戰了嗎?
該國數字大臣河野太郎在推特上公開表示:
日本政府的企業太多了,人們需要通過軟盤和CD等舊設備提交表格和申請,數量高達1900個!
現在,他們正在改變規則,放棄軟盤,讓每個人都在線提交!
我沒看錯?
現在是 2022 年,軟盤之類的東西早已是時代的淚水。
日本怎么樣——
一個有尊嚴的發達國家,以電子工業、機器人技術甚至網絡文化等標簽而聞名,還在使用這些東西?
軟盤在日本還活著
是的,你沒看錯。
在日本政府中,仍要求各方的商業伙伴使用軟盤、CD等老式存儲介質傳輸數據。
最近在日本發生了幾起軟盤丟失的事件,證明這是真的。
例如,去年 12 月 27 日,日本警視廳承認丟失了 38 名市民的個人資料。
這些市民申請了東京目黑區的公共住房,政府需要與警方確認申請人是否與犯罪集團有關聯。
在調查中,他們使用軟盤傳輸申請人數據。
不料,軟盤不慎丟失,申請人的個人信息也丟失了。
這件事一出,全世界的網友都傻眼了,甚至有人懷疑是假新聞。
當然,也有日本網友表示震驚。他們沒想到他們國家的政府機構還在使用這么古老的古董。
除了政府,軟盤也被銀行系統大量使用。
日經新聞去年的一則新聞指出,僅山形銀行一個月內就有1000多家客戶使用軟盤傳輸員工工資數據。
當然,這些客戶大多是政府和中小企業,尤其是政府。
幾天前,日本的一個組織對 300 名 15 至 29 歲的人進行了一項小型調查-
事實證明,近 20% 的年輕人使用過軟盤。是的,他們真的“使用”了它們。相比之下,中國的00后對軟盤不是很熟悉……
其實日本人跟軟盤有關系。
這個產品從1971年就已經出現了,當時還是整整32英寸,但因為不方便攜帶,被IBM改成了8英寸。
真正發揚光大的是日本著名公司索尼。
1981年,索尼首次推出經典的3.5寸盤,并在生產中得到廣泛應用。 1984 年,Apple 著名的 MAC 擁有 3.5 英寸軟盤驅動器。
到 1990 年代日本停止用軟盤光盤,軟盤風靡一時,1996 年使用了 50 億張軟盤。
但很快,只有1.44MB內存的易損壞軟盤很快被更大容量、更可靠的產品(如U盤等)所取代。
2011 年,索尼已經停止生產這款全能計時器產品。
十一年后的現在,日本社會依然如此依賴軟盤,也許索尼高管沒有想到(手動狗頭)。
但是,為什么軟盤內存小,效率低,或者為什么不放棄呢?
原因是當地一些網友認為軟盤更安全。
它的存儲空間小到足以容納大部分病毒,無需擔心網絡攻擊。
當然,還有更奇特的想法——
因為很少使用,即使撿起來,對方也很難找到專門的閱讀器。最終只能落到政府和機構手里。
但也許更重要的是,許多用戶自己都不愿意改變自己的習慣。
日本官僚機構一直堅持使用軟盤。一位負責管理公款的政府工作人員多次向日經強調軟盤的可靠性,稱其“幾乎從未損壞或丟失數據”。
不僅僅是政府官僚。也有金融行業的技術工程師指出,他們在 20 年前就在說服客戶更換存儲介質,但他們無法說服他們。
對于銀行、政府等服務機構,如果客戶堅持郵寄軟盤比網絡傳輸更安全,作為服務商只能“向下兼容”,保留相應的設備。
因此,軟盤在日本一直“存活”至今。
其實我想放棄很久了
當然,考慮到實際因素,還是有人提出放棄軟盤的。
廣告
例如,軟盤讀取設備已停產,無法處理數據。
現有的銀行覺得讀取和退回軟盤的成本很高,實在不想承擔。他們決定在從事軟盤相關業務時每月收取 50,000 日元(約合人民幣 2,477 元)的費用。
一些銀行已經放棄了軟盤業務,將數據轉移到其他在線存儲格式。
還有一些政府機構也在開始這種數字化轉型,盡管它們可能要到 2026 年才能完全停止。
這一次,剛毅的數字化部部長河野太郎上任后,一直公開敦促同事“進入發達社會”——
終于,這兩天,“宣戰”二字正式在社交網站上使用,開始了一次全面丟棄軟盤的行動。
根據披露的信息,數字辦公室將推動更多的行政手續在網上完成,而不是通過郵寄軟盤、光盤、U盤等方式發送數據。此外,他們將督促部門和機構進行自查。并計劃在年底前發布更具體的政策。
那么,河野太郎宣戰的反饋是什么?
有很多日本網友鼓掌,一位在日本工作的印度人說:
對了,讓我們照顧一下日本銀行的效率。
比如你的瑞穗(日本三大銀行之一一))每次做點小生意都要去線下分行。印度不再是這種情況,一切都在網上完成!
另一方面,“壞”的聲音仍然存在。
比如有朋友說:
感謝您的舊建議。
2022:軟盤大戰; 2052:網絡安全打擊
拭目以待~
再看日本網絡,這種聲音也不例外。
我們中國可能很難理解為什么河野太郎會遇到很大的阻力——
一位在日本留學并長期觀察日本文化的媒體朋友分享了她的觀點:
日本是世界上第一個進入超高齡社會的國家,老年人是投票最活躍的群體。因此,從負責投票的角度來看,日本政府需要盡可能地維持一個老年人熟悉的社會。而不是快速改變它。
此外,日本政府系統中的絕大多數高層都是老年人。許多部長甚至不了解計算機的使用,更不用說意識到數字化的重要性。
翻蓋手機等老古董也很受歡迎
其實不光是軟盤,日本在IT方面普遍比較“懷舊”或者保守。
例如,一些中小企業和政府機構仍然通過傳真而不是電子郵件發送文件。
電商發貨時,快遞單上必須加蓋每個負責人的公章。
由此產生了一個綽號,叫做“昭和三遺”,指的是這兩件東西和上面提到的軟盤。
(嗯,昭和時代是從 1926 年到 1989 年。)
另外,顯示器習慣使用古老的VGA接口,筆記本堅持使用網線接口上網……這種情況在日本并不少見。
此外,一些國際公司的網站在抵達日本時是在上個世紀重新設計的。
比如雅虎,一個重要的本地門戶,完全是00后風格:
B站的日本兄弟站還是有多年前的味道:
除此之外,不得不提的還有一個在日本還活著的老古董-
翻蓋手機。
在我們國家,大部分老人基本不用這個產品,而且在這個國家,每年都會有幾款新的翻蓋機上市,比如夏普、KDDI等公司都出來了。
(不過,日本的翻蓋機真的很聰明。
與國內老款手機/功能手機不同,2003年首次普及時,陸續增加了wifi、掃碼、手機支付、視頻等功能。
如今,系統已經普及日本停止用軟盤光盤,可以安裝一些常用的應用程序。 )
一位1995年出生在日本留學的同事也分享了她的精彩經歷——
在他的學校里,40歲以上的日本老師不使用智能手機,他們都把翻蓋手機掛在脖子上,覺得很方便。
另外,學校的辦公室也比較“原創”。當時是2017年,還沒有電子選課系統,選課是紙質申請。
她還強調了支付方式,“他們一直都是這樣用硬幣的……你知道他們有多不怕麻煩……”
……
看完上面的現象,你能明白為什么日本人不愿意放棄軟盤嗎……
最后,你認為日本在軟盤上的“宣戰”會成功嗎?
來源:量子位